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名词解释]

2017-11-14 22:49:34 1675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名词解释]

“听声”在我们常规思维的概念里觉得是耳朵听到的,实事上耳朵只是“听声”过程中一个传递的环节,真正感受到声音存在的是人大脑的听觉中枢(皮层颞横回),声音在自然界发生和传递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振动(声波),但人大脑的听觉中枢是不能直接感受这种振动的,所以这种振动必须在内耳的耳蜗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听神经纤维(类似导线)传递到听觉中枢,人们才能感受到声音存在。

   耳蜗毛细胞将外耳、中耳传递到内耳的声音能量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然后再通过听神经以一直传递到大脑皮层,才可以使人们听到声音,从内耳毛细胞产生电到传导到大脑皮层要经过好多中转结构(神经元换级),大体如下:耳蜗螺旋神经节、脑干(耳蜗核、橄榄核等)、丘脑、大脑下皮层、大脑皮层颞横回。这种生物电信号和我们平时的互联网络信息传递的弱直流电信号没有本质差异,只是他的电压要小的多,通常以毫伏甚至微伏来计量。电信号在上述部位传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在人体相关部位贴上电极,用特殊的电位检测仪器检测到这种和听有关的电活动,检测仪器以示波方式(波形)将这种电位展现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诱发电位检测图。

1509540254474143.jpg

    因为是借助发声(让检测都戴耳机听到声音)使耳听到声音后才能在这些部位检测到电活动,所以称之为听觉诱发电位。正常听力的小儿用很小声音(一般不超过35dBnHL的声强)就可以使电位仪检测到这种和听有关的诱发电位。但对于有听力损失的患儿,往往需要很大声音(比如7080dBnHL)才能检测到诱发电位,极重度耳聋的患儿给很大的声音往往也检测不到诱发电位(比如100dBnHL诱不出任何电位变化)。

    听觉诱发电位有多种类型。根据给出声音刺激后到电位出现变化的部位及时间长短,可以将听觉电位分为短、中、长三种不同反应潜伏期的听觉诱发电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听觉诱发电位主要有以下几种:ABR(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短潜伏期)、ASSR(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俗称多频稳态,中潜伏期)、40HZ相关电位(中长潜伏期)、P300(长潜伏期)。

    ABR波形分化比较好的情况下,通常可以看到5-7个波峰,受检者的听力损失程度有多重, 也就是听损阈值,主要以观察Ⅴ波(5波)诱出阈对应的强度来判断。为了使判断准确,通常要以510分贝为一个递进,测试多个声强度下的诱发电位波形。根据Ⅴ波的波幅和出现时间规律来判断受检者的听损阈值。

     ABR(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属于短潜伏期反应诱发电位,记录声音发出后18ms以内和听相关的电位反应,记录的电活动部位主要为耳蜗至脑干水平。ABR刺激声一般选择为2KHZ-4KHZ(偏高频)短声,能较客观的反应高频部分的听力损失情况。对于低频部分听力损失程度是往往是无法判断的。

    ABR为一种客观检测手段,说的再通俗一点,检测者多大强度能听到声音是根据检测到电位变化来判断的,不是受试者本人有意识的告诉你听到还是没听到。另外因为绝大多数医院只使用一种短声来判断受试者阈值,所以ABR在阈值强度判断上存有没有频率(没有粗细不同频率声音)特性和阈值精准度问题。所以,如果你准备为小孩子验配助听器或者判断是否要植入人工耳蜗,ABR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测试方法,不能替代主观行为测听。根据笔者多年对一些孩子做短声ABR检测和行为测听对比,短声ABR阈值与行为测听的4KHZ阈值非常接近。

   另外,虽然很多医院也做有频率特性的短纯音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但其阈值判断的准确性较短声诱发电位要差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