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的利润高么-助听器利润
国内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某某行业,其商品的进货价低得惊人,而销售价则非常之高,中间的利润惊人,简直就是暴利。
在听力行业从事一线验配的验配师们也经常听到顾客抱怨:“你们这个助听器这么小卖这么贵,论克算比黄金还要贵”, “小姑娘,再便宜点吧,你们的助听器卖的太贵了,进货价我都知道非常低,你们卖价最少翻了几翻,太暴利了”,验配师们听得到顾客的这些抱怨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能笑着对客户解释我们一点都不暴利,可是客户依然是不信的,弄到最后一些验配师都觉得自己这个行业是不是真的暴利呢?
首先助听器产品肯定不是暴利,因为大家都知道助听器验配师的收入和市场上平均销售人员相比还是偏低的,但了解进货和零售价的验配师又觉得中间差价还是比较大的,有时候被客户一说,心里一紧张不知道如何解释为好了。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弄清原因,直接用助听器举例子有点敏感,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帮助公司新开的两家店隔壁都是琴行,我们有很多验配师的小孩子是学钢琴的,我在李子旸博客中看到了其拿钢琴做解释,另外单台钢琴利润率和助听器也相差太多,我们就来看看经济学家是如何解释暴利的。
如一个琴行以每台8千元的价钱购进10台钢琴,定价2万元。后来都卖出去了。进价用了8万元,销售收入20万元,赚了12万,1.5倍。另一家超市,购进一批饮料,同样用了8万元,加价5%,也都卖出去了,销售收入8万4千元,赚了4千元。一个是1.5倍,一个是5%;一个赚了12万,一个只赚到4千。哪个是暴利,哪个赚钱多,看起来一目了然吗?
如果这么算账的,千万别去经商。对你来说,更合适的工作是找个官媒当记者,写写“揭露暴利”的文章,博点儿喝彩,蛮好。
钢琴店进货用了8万,销售得到了20万,赚了12万,这是真的,但卖出这10台钢琴,用了一年。超市饮料进货也用了8万,销售只得到8万4千,这也是真的,但他们卖出这些饮料,只用了一个星期。如果超市一直都能这样销售,每周能赚上4千,一年就可以赚到20万8千。
同样用8万元的本钱,一年时间内,只加价5%的超市,赚钱却比加价1.5倍的钢琴店要多。当然,实际的利润比这低得多,因为还要扣除房租、仓储、水电、人工、缴税等支出。不过,这些因素,大家都有,做比较时,可以忽略不计
表面上看起是暴利,实际确不是那么回事,“售价-进价=利润”的算账方法是不对的。那么,错在哪里呢?错在混淆了销售利润和投资利润。
销售利润的计算方法确实是“售价-进价”,但这个销售利润的意义其实不大,真正对投资者有意义的,是投资利润。也就是他投进一笔钱去,一定时间后(比如一年),到底能挣回多少钱。
不同行业的销售速度大不一样。有的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单笔销售利润惊人。有的行业,则天天都有买卖,忙得不可开交,资金快速周转,虽然销售利润率很低,但总体核算下来,大家其实差不多。
那些被指责有“暴利”的,往往正是那些销售速度较慢,资金周转期较长的行业,比如眼镜店、钢琴店。人们不会天天配眼镜、买钢琴。在这些行业,往往货品要在店里放上很长时间才能卖出去。助听器专卖店也是类似的。而一些“快速消费品”行业,比如大型超市,则货品销售很快,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天天都在忙着进货出货。虽然销售利润率很低,但他们实际的赚钱能力,可并不见得低。换句话说,不同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有很大差异,但各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其实相差不大。是投资利润,而不是销售利润,决定了投资者是否要投资,投到哪个行业。所以,资金分散在各个行业中,而不是都去开钢琴店、眼镜店或助听器店。
目前,超市和钢琴店的利润率,大致都在10%~15%,助听器行业没有统计,但是个人多年行业的了解情况来看,多年的老店能够达到10%-15%的利润率(有的可能略高一点),但如果开业仅2年以下的新店能够不亏损就已经不错了,所以暴利根本是谈不上的。销售利润,人人可见。投资利润,却只在市场逻辑和企业账本中。不懂经济学的记者,只看见前者,而意识不到更重要的后者。他们以为自己发现了“暴利”行业,其实他们误导了很多消费者,这种误导致使消费者在购买任何产品前都想到我是不是被“黑”了,比来比去就怕上当受骗。
当然我们也可以叫这种现象为市场认知的不成熟,这种市场认知的不成熟导致了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供给方就要设定更多的价位区间来满足不同认知人群的市场需求,我们国内助听器市场价格从2、300元到4、5万块,价差之大令人咋舌,但其性能效果的差异性真有那么大吗?我相信大家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